猜您喜歡
歐洲諸國總是有著獨特的個性,予人無可取替的形象和感覺,譬如法國就是浪漫的化身,各種優雅建築令人目不暇給;以自然風光稱雄的瑞士,純淨柔美總能滌濯遊人的心靈;作為其中一個古老國度的意大利,不其然讓人聯繫到古羅馬的顯赫強盛,眾多歷史遺痕彰顯了她昔日的輝煌,而數百年前一場文藝界掀起的革命,使她成為了文化藝術界的圭臬,到處流露出濃厚的文藝氣息,遊歷在這個國家,無論是在米蘭、羅馬、佛羅倫斯、威尼斯、維羅納或是拿坡里,無不帶有文藝復興的影子,叫人震驚於她的沉著和美麗,沉浸於歷史所帶來的絕世風光。
在意大利各個著名城市中,位於東北部的威尼斯,有著超然於其他城市的獨特氛圍,這個建於水上的城市,坐落於一個封閉海灣形成的潟湖之上,島上河道交錯,177條水道把主島切割成118座小島,島和島間由401座橋樑相連,這個威尼斯地區和周邊的潟湖,於198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更有「歐洲最浪漫的城市」之稱,是不少人心目中一生必到的旅遊城市之一,晃蕩在這座城市,讓人驚喜的事物層出不窮,充滿文藝復興色彩的城市景觀、橫跨在河道間的優美橋樑,運河上熙來攘往的貢多拉小船,營造出一幅不落俗套的水鄉風情畫。
在意大利各個著名城市中,位於東北部的威尼斯,有著超然於其他城市的獨特氛圍,這個建於水上的城市,坐落於一個封閉海灣形成的潟湖之上,島上河道交錯,177條水道把主島切割成118座小島,島和島間由401座橋樑相連,這個威尼斯地區和周邊的潟湖,於198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更有「歐洲最浪漫的城市」之稱,是不少人心目中一生必到的旅遊城市之一,晃蕩在這座城市,讓人驚喜的事物層出不窮,充滿文藝復興色彩的城市景觀、橫跨在河道間的優美橋樑,運河上熙來攘往的貢多拉小船,營造出一幅不落俗套的水鄉風情畫。
威尼斯共和國的興衰
威尼斯的歷史大概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左右,都是當時羅馬城市的人民,為了躲避日耳曼人的攻擊而逃難到這個亞德里亞海旁的潟湖小島,在肥沃的沖積土壤上,以就地取材的石塊和木椿,搭建起城市的雛型,然後使用內陸木頭做的小船穿梭來往,想不到就是這個由難民興建起來的城市,到後來成為了地中海其中一個強大的海權城邦。由於當時的威尼斯位處西方和東方的交匯要衝,無論在戰略和貿易各方面都更形重要,逐漸成為重要的金融與航運中心,到十三世紀末時更達到巔峰,發展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,更是地中海集商業貿易旅遊於一身的知名水上都市;在十四到十五世紀的全盛時期,威尼斯已是當時人所共知、意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,經過數百年的強勢發展,威尼斯在十五世紀後,終邁向衰落的軌道,最早由公元1348年起接連受到三次黑死病的侵襲打擊,而鄂圖曼帝國的崛起和從十五世紀開始入侵,更成為了威尼斯共和國衰退的開端,當時西方歐洲國家往東方的貿易路線,備受雄踞地中海的鄂圖曼帝國所阻斷,不得不尋求新路線,最終引致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出現,隨著十六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,新航路的出現令歐洲的商業貿易重心轉移到大西洋的方向,而威尼斯便逐漸走向沒落,及至1797年,有著千多年歷史的威尼斯共和國更在拿破崙入侵下滅亡,其後政權更在法國和奧地利之間數度輪替,直到普法戰爭後才由全民公投而納入全新統一的意大利王國。
華麗官邸見證共和國的輝煌
在威尼斯各處悠閒晃蕩,到處是美不勝收的景致風光,濃濃的水鄉風情,在各種古色古香的建築間流溢傾瀉,峨然聳立的鐘樓教堂、雅緻偌大的門庭廣場、跨越在古老運河上的橋樑走道,當穿過無數的迴廊拱門,流連在路旁的咖啡茶座,劇院門前、官邸華宅,感覺猶如穿越到中世紀的場景,感受威尼斯昔日的繁華昌盛。想一看威尼斯的璀璨輝煌,有些地方是您絕不能錯過的,就如毗鄰聖馬可大教堂的總督宮(Palazzo Ducale),始建於1424年,曾是威尼斯總督的官邸,更是威尼斯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機關與法院,惟曾經歷大火並於1574年修復,卻保持了原先的哥德式風格,但亦汲取了拜占庭東方建築的靈感,更裝飾以文藝復興後期的唯美格調,呈現出威尼斯共和國盛極一時的輝煌氣派,這座高雅的白色宮殿,在16世紀時,於東面迎來了全新建立的監獄,更以著名的嘆息橋緊緊相連著,現時這組以宮殿、嘆息橋和監獄構成的組合,變成了一座開放的博物館,供人參觀朝聖,其中不少房間更展現出共和國時期的不凡氣勢,就如長53米、寬25米的The Chamber of the Great Council,是歐洲最大的房間,房間內更有文藝復興晚期畫家丁托列托(Tintoretto)所創作的世界最長布面油畫Paradiso,極盡金碧輝煌的能事。至於連接總督宮和監獄的嘆息橋,傳說是當時被總督宮法院判處死刑的囚犯,在前往監獄時經過的橋樑,亦是他們最後一次看到外面世界的機會,因此經過時都會留下嘆息,所以名為嘆息橋。
歐洲最美客廳 – 聖馬可廣場
自古以來,常有皇室大灑金錢建造豪華建築,中國有慈禧太后為建圓明院而令國庫空虛,在土耳其則有集舉國之財力興建的杜瑪伯爵皇宮。皇宮在19年紀中期由時任蘇丹王下令興建,取代已經使用多年的杜柏奇皇宮,據說先後六個蘇丹都將國家的大部份收入投入皇宮建設,造就被譽為「歐洲五大皇宮」的宮殿。步入宮殿內,到處可見華麗奪目的裝飾,宴會廳內有一盞英女皇維多利亞贈送的水晶吊燈,750個燈座配合36米高的圓頂,極為壯觀。遊客需要穿著鞋套入內,原因是不可沾污遍佈大廳的巨型手織地氈,殿內的家具更是件件精品,全是由世界各地蒐羅的頂級工藝。到此一遊,亦可順道乘坐觀光船,暢遊歐亞相連之博斯普魯斯海峽,欣賞沿岸多座特色建築。
金碧輝煌的聖馬可大教堂
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天主教宗座聖殿,更是威尼斯的建築傑作之一,前身修建於828年,早期的教堂於976年被燒毀,現在看到的這座是在1060年-1110年間重建的。這座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,其內部穹頂鑲嵌著超過8000平米的金色馬賽克壁畫,故也被稱為「金色教堂」。在後世的增改建中,融合了拜占庭與哥德式的建築風格,擁有拜占庭式的穹頂和希臘十字架平面佈局,建築物大致上可分為上、下兩層,以及最上方的大圓頂。下層由五個大拱門組成了入口的門廊,在大拱門之上,三層鍍金鑲嵌畫描述著聖經中的故事,最外層19世紀的馬賽克作品講述著最後的審判,門廊上的壁畫更刻劃了威尼斯商人偷運聖骨的故事,為了躲避亞歷山大港回教徒守衞的檢查,商人唯有在聖骨上覆蓋了一層豬肉作掩飾,最後才能成功運回聖骨。聖馬可大教堂外的雕塑更為整座建築物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,其中在門樓上的聖馬爾谷之馬,據說是出自古希臘雕刻家之手,其後被拜占庭皇帝帶回君士坦丁堡及用來裝飾競技場,後於公元1254年威尼斯公爵將聖馬爾谷之馬帶回威尼斯,更安裝到聖馬可大教堂之上,直到公元1797年拿破崙征服威尼斯後,將聖馬爾谷之馬帶回巴黎羅浮宮對面的卡魯索凱旋門,拿破崙戰敗後,雕像又輾轉回到威尼斯,為了保護這古老的藝術品,今日聖馬可大教堂外部的聖馬爾谷之馬是複製品,真品則在教堂內展出。同在廣場上的「聖馬可鐘樓」是威尼斯最顯眼的地標之一,高達98.6公尺,鐘塔頂端還有一尊大天使加百利的風向標。聖馬可鐘樓的前身是九世紀的碼頭瞭望台,但今日的所見樣貌,則是在十六世紀地震後重建時底定。此後聖馬可鐘樓多次經歷火災破壞,更在1902年完全倒塌,後於1912年重建的,是現時威尼斯少有的制高點,頂部可以眺望威尼斯的城市與潟湖美景。
在最美橋樑看水城風光
威尼斯裡河道交錯,橋樑眾多,但位於大運河上其中四座橋樑,以雷雅托橋最為知名和最古老,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37年的浮橋,其後於1125年改建為木橋,但曾經過多次倒塌,最後於1591年建成了今日所見的石造拱橋,這種中央有門廊以及圓拱傾斜的橋身,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前衞,所以不被看好認為遲早會倒塌,但至今400多年仍屹立如故。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橋樑代表作,雷雅托橋有著白色巨象之稱,其獨特之處在於橋上有前、中、後三條走道可通行,而中間的走道卻開滿了商家,兩旁的通道則讓遊人觀賞風景,這種橋的坡道開滿商家的古老設計,現時在歐洲只有英國的巴斯和意大利的佛羅倫斯還可以看到,可說極為罕有。雷雅托橋中央最高處的兩側門拱前有一處平台,更是拍攝大運河的絕佳地點。
水鄉內的彩虹小島 - 布拉諾島
威尼斯有一座彩色島,這不是說島上都是彩色的,而是形容島上的房屋。彩色島名叫布拉諾島 (Burano),是威尼斯的118個島嶼之一。全島被數條河道貫穿,七彩的小屋沿河而建,屋前泊著小艇,正是「小橋流水人家」的寫照。據說把房子塗上不同鮮艷顏色的傳統已流傳數個世紀了,由於威尼斯的離島眾多,島上的漁民早出晚歸去捕魚,加上愛喝酒,就把房子塗上不同的顏色,讓他們能夠辨別回家的路,不會走錯房子,回錯家。時至今日,居民已經不能隨興決定房屋顏色,而是要先向政府申請,在指定顏色內選擇。除了五彩斑斕的房屋,布拉諾島的蕾絲也聞名遐邇,以人手織成的蕾絲針法纖細,近年已逐漸失傳,頗受各國遊客歡迎。在這個像調色盤般的小島漫步,每個角落都是絕佳的背景,讓旅客留下珍貴的記憶。